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整合文本、图像、语音、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,正在实现机器对现实世界更全面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交互。2024至2025年间,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从架构创新到实际应用均展现出巨大潜力,推动人机交互范式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深刻变革。本文将系统分析多模态AI的技术突破、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。
当前多模态AI领域形成了两种主流技术路线:
多模态大语言模型(MLLM):以Google的PaliGemma为代表,采用"视觉编码器→多模态投影器→大型语言模型"架构。这类模型利用预训练的视觉编码器和LLM,训练相对简单,重点在于视觉与文本特征的对齐。例如,LLaVa-OneVision通过下采样和裁剪块结合双线性插值处理大尺寸图像,有效解决了传统ViT架构在高分辨率输入时的挑战。
多模态标记化Transformer:以Google的Gemini 1.5为代表,采用"离散标记器/编码器→多模态Transformer/解码器"架构,直接将图像或视频编码为标记序列,天然支持多模态输出生成。尽管需要从头训练,难度较大,但在处理复杂多模态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统一性和灵活性。
为解决高分辨率图像输入挑战,研究者们提出多种创新方案:
MiniCPM-V:采用自适应图像划分和二维位置嵌入插值
InternVL1.5:使用PixelShuffle技术减少标记大小
Qwen2-VL:通过在ViT后添加额外MLP并使用二维旋转位置编码(2D RoPE)支持更大图像输入
这些方法在捕获原始图像信息的同时,避免了特征或标记大小的显著增加,为多模态模型处理复杂视觉信息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2025年CVPR等学术会议显示,3D视觉正从优化依赖转向端到端学习,多模态模型也从封闭走向开源。华人学者在基础架构创新(如VGGT、SSS)方面表现突出,推动了3D与多模态技术的深度融合。北京大学袁粒课题组的研究表明,基于扩散模型的视觉生成技术与LLM驱动的视觉理解系统正形成两条并行发展路径,其未来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多模态AI的能力。
在语音-文本、视频-文本等跨模态转换与理解方面,厦门大学L4DR模型提出的跨模态和模态内并行特征提取主干,结合多尺度门控融合模块,有效应对了恶劣天气条件下不同传感器数据质量差异退化的问题,提升了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检测性能。
蚂蚁集团自主研发的"医疗AI驱动的全流程健康管理平台"入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"SAIL奖"TOP30榜单。该平台依托蚂蚁医疗大模型,构建了医疗科普问答和疾病诊疗、医疗数据与训练、多模态实时交互三大技术基座。其医疗大模型已升级新一代多模态医学推理能力,在MedBench评测中以98.9分、94.7分夺得自测和评测双榜冠军,复杂推理能力超过DeepSeek等主流通用大模型。
京东健康推出的"AI京医"系统整合了文本病历、医学影像、实验室检查等多模态数据,实现5分钟内完成百万级病例比对,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解析病理机制,服务满意度超95%。尤其在报告解读方面,采用多图像文档理解的新方法ADMIRE架构,大幅提升了识别准确率和推理效率。
在自动驾驶领域,多模态感知成为高阶智驾系统的核心。比亚迪"天神之眼"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融合了视觉、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多模态传感器数据,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覆盖20万元以下车型。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则通过多模态大模型"端到端2.0"VLA(视觉语言动作模型)减少重复数据与计算资源,降低模型复杂度,提升自动驾驶从感知到决策的整体效率与准确性。
原生多模态模型:从训练之初就打通多模态数据,实现端到端输入和输出的原生多模态技术路线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
世界模型构建:更注重"因果"推理的世界模型赋予AI更高级别的认知和更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决策能力,有望突破传统的任务边界。
轻量化与端侧部署:随着模型优化技术的进步,多模态AI将从云端向手机、PC等端侧设备渗透,推动AI Native应用的普及。
数据质量与标注:多模态数据的获取、清洗和标注成本高昂,尤其是医疗、工业等专业领域的高质量数据稀缺。
模型效率与能耗:复杂的多模态模型通常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,如何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是重要课题。
可解释性与伦理:多模态模型的"黑箱"特性使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,可能带来偏见和伦理风险,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。
2025年是多模态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年,视觉-语言模型的架构创新、跨模态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医疗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成功应用,标志着多模态AI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生态的完善,多模态AI将更深入地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性变革。然而,如何解决数据质量、模型效率和伦理监管等挑战,仍是实现多模态AI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Copyright © 2023-2025 广东省橙曦科学技术研究院